一、学科简介
湖南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历史传统悠久,本学科在国内享有较大的知名度。本学科1990年批准成为湖南省重点学科,1996年成为校211工程建设的重点学科,2001年被批准为湖南省十五期间重点建设学科,2003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学科带头人赵树勤教授,是国内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著名专家。本学科有一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水平学术队伍。现有教师14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3人,讲师1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13人,湖南省优秀中青年专家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者2人。本学科科研成就与教学水平上都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本学科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是湖南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支柱学科之一。硕士学位招生方向为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博士学位招生方向为中国现当代小说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与流派研究、现代中外文学比较与跨学科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目前学科有硕士生导师17人(包括兼职导师),博士生导师5人。
湖南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以教学科研为中心,以服务社会为宗旨。夯实基础,挖掘潜力,在基础研究和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方面出精品力作,建设优势特色学科,成为湖湘文化建设的生力军。
二、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扎实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专业知识的高层次教学、科研与应用型人才,能从事高等院校现当代文学教学与科研工作、科研院所文学研究工作,以及新闻、出版、编辑、文秘等工作,并为国内外文学类博士点输送高质量人才。
三、研究方向及简介
本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基础研究方向之一,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湖湘文化与中国现代作家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和流派研究,现代中西文学的跨学科比较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和批评研究。
2.当代文学方向:
本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基础研究方向之一,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湖湘文化与中国当代作家研究,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和流派研究,当代中西文学的跨学科比较研究,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和批评研究。
四、学制与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为5年(含休学和保留学籍)。硕士研究生提前毕业要求参见《湖南师范大学关于研究生提前毕业及延长学习年限的有关规定》。
休学创业的硕士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可延长1-2年。
五、培养方式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并接受导师组的集体指导。导师需同时对硕士研究生的业务和思想进行指导和教育。
六、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国际硕士研究生:汉语(3学分)和中国概况(3学分)为公共必修课;若在本科阶段已修过中国概况,可申请免修,但不免考,通过考试后获得学分。
国际硕士研究生其他学分及总学分要求与普通硕士研究生相同。
港澳台侨硕士研究生:学分要求与普通硕士研究生相同。
国际硕士研究生及港澳台侨地区硕士研究生培养管理其他要求由研究生院另行规定。
七、其他培养环节
1.个人培养计划
硕士研究生应在入学1个月内,在导师的指导下制定个人培养计划。个人培养计划应包括课程学习、实践环节和学位论文等计划。个人培养计划由导师组审查通过后报学院及研究生院备案。
2.学术活动
在读期间,硕士研究生应听取不少于10场由学校、学院、实验室、学位点组织的高水平学术讲座;应公开主讲不少于1次有关文献阅读、学术研究等内容的学术报告。学术活动占2学分,根据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的考勤和主讲的学术报告质量进行考核。
3.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包括科研实践、教学实践与社会实践等类别。实践环节占2学分,其中科研实践占1学分,教学实践或者社会实践占1学分。
4.中期考核。
硕士研究生在论文开题前(第四学期初)进行中期考核。具体要求参见《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实施管理办法》。
八、学术论文发表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须在公开出版的刊物或国内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篇。具体要求参照《湖南师范大学必威betway东盟体育关于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规定》。
九、学位论文
1.论文开题报告
硕士研究生一般应于第四学期初完成开题报告。开题报告的时间与论文答辩的时间间隔原则上不少于10个月。开题报告具体要求参见《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实施管理办法》。
2.论文预审
论文预审是指对研究生学位论文初稿进行的预评审,具体要求参见《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预审管理办法(试行)》。
3.论文评阅与答辩
论文评阅与答辩的具体要求参见《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评阅实施办法》、《湖南师范大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
1.佛克马、易布斯.二十世纪文学理论[M].三联书店1988年版.
2.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西方资本主义精神[M].三联书店1987年版.
3.林毓生.中国意识的危机[M].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4.卡西尔.人论[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5.王得后主编.探索鲁迅之路[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王富仁.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呐喊〉〈彷徨〉综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7.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8.王乾坤.鲁迅的生命哲学[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9.吴康.书写沉默——鲁迅存在的意义[M].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0.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三联书店,2000年版.
11.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修订本)[M].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12.杨义.中国现代文学流派(《杨义文存》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3.许道明.京派文学的世界[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4.凌宇.从边城走向世界(修订本)[M].岳麓书社2006年版.
15.周仁政.京派文学与现代文化[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6.吴培显.诗史思的融合与失衡——当代文学的一种反思[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
17.吴培显.当代新潮文学与先进文化方向[M].岳麓书社2006年.
18.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9.朱寨主编.中国当代文艺思潮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
20.朱寨、张炯主编.当代文学新潮[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
21.魏金声主编.现代西方人学思潮的震荡[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
22.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M].刘象愚等译,三联书店1984年.
23.赵树勤.找寻夏娃——中国当代女性文学透视[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4.乔以钢、林丹娅.女性文学教程[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25.(美)罗斯玛丽·帕特南·童.女性主义思想导论[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6.林树明.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27.张舜徽.中国文献学[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28.余嘉锡.目录学发微[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9.傅斯年.史学方法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0.海德格尔.时间概念史导论[M].欧东明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31.海德格尔.现象学之基本问题[M].丁耘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
32.朱自强.儿童文学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33.王泉根主编.儿童文学教程[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4.上笙一郎.儿童文学引论[M].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83年10月版.
35.张震久,孙建民编著.英语应用语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6.王大伟编著.现代汉英翻译技巧[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年版.
37.章振邦.新编英语语法[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38.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39.范仲英编著.实用翻译教程[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年版.
40.Claire Colebrook,Irony,London.Routledge,2004.
41.Claire Colebrook,Irony in the work of philosophy,Nebraska :the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2002.
42.Ernst Behler,Irony and the Discourse of Modernity,Washington.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90.
43.Ban Wang,Narrative Perspective and Irony in Selected Chinese and American fiction,New York.Edwin Mellen Press,2002.
44.Linda Hutcheon,A Poetics Of Postmodernism.History , Theory Fiction,London:Routledge,1988.
45.D.C.Muecke,Irony,London.Methuen &Co Ltd,1970.
46. 肖百容.直面与超越——20世纪中国文学死亡主题研究[M].岳麓书社2007年版.
47.田中阳.区域文化与当代小说[M].湖南师范大学版社1997年版.
48.田中阳.百年文化与市民文学[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49.丹纳.艺术哲学[M].安徽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50.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1.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2.罗伯特·休斯.文学结构主义[M].三联书店1988年.
53.汤晨光.老舍与现代中国[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54.关纪新.老舍评传[M].重庆出版集团2003年版.
55.石兴泽.老舍文学思想的生成与发展[M].山东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56.黄曼君主编.中国近百年文学理论批评史[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
57.王永生主编.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史[M].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1988、1991年版.
58.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三卷本)[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1988、1991年版.
59.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1800—1949)(第一卷)[M].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60.(美)费正清编.剑桥中华民国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61.勃兰兑斯.19世纪文学主流(1-6分册)[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